日前,中央新闻主流媒体《科技日报》对河北白洋淀生态修复结果进行了报道,唐河入淀口湿地的修复则是整个白洋淀生态情况治理的缩影。必赢国际生态作为该项目的设计建设方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从立异的设计理念、近自然的解决计划、显著的生态效果等方面全方位的介绍了该项目建设的“前世今生”。
11月30日《科技日报》生态专版 ?科技日报
附:《科技日报》原文
水多起来,动起来,清起来
白洋淀的“华北之肾”功效正在恢复
本报记者:李 禾
7.4米
据统计,2018年以来,河北省累计为白洋淀补水13.04亿立方米,年均入淀水量4.3亿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稳定坚持在6.5米以上。近两年,白洋淀的最高水位达7.4米,是近20年少有的高水位状态。
白洋淀唐河入淀口湿地生态修复现场
白洋淀唐河入淀口湿地是唐河与白洋淀交接的区域,由于上游来水减少,工农业用水量不绝增加,自然的淀口曾被人为改成农田、旱地等,湿地生态系统严重退化。通过退耕还湿、恢复自然水系形态和湿地多样化生物生境等步伐,如今的唐河入淀口湿地绿草茵茵,碧波激荡,淀鸥、白鹭悠游栖息,“台田苇海、鸟类天堂”的美景正在逐步重现。
唐河入淀口湿地的修复是整个白洋淀生态情况治理的缩影。国务院关于雄安新区和白洋淀生态�;な虑榍榭龅谋ǜ嫦允�,《白洋淀生态情况治理和�;ぜ苹�(2018—2035年)》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淀区整体水质由2017年的劣Ⅴ类提升到2020年的Ⅳ类,淀心区平均水质抵达Ⅲ类标准。今年上半年,白洋淀4条主要入淀河流以及上游流域50个河流断面水质,全部抵达或优于Ⅳ类,为近10年来最好水平。
生态补水,合理调控淀泊水文水资源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泊,360平方公里的淀区内,有143个淀泊星罗棋布、3700多条沟壕纵横交错。作为我国北方稀缺的自然湿地,白洋淀被誉为“华北之肾”,对维护华北地区生态情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干旱的气候、工农业用水量的不绝增加、上游水库的陆续修建,导致白洋淀入淀水量不绝减少。同时,上游水土流失和淀内围堤造田,使得白洋淀泥沙淤积加速,淀区水面日益缩小。
加上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排放、水产网箱养殖等,导致白洋淀水质不绝恶化。一位淀区四周的村民体现,污染最严重的那段时间,“连鸟都不飞过来了”。
2017年4月1日,雄安新区设立,白洋淀生态情况治理和�;すゼ嵴酵酱蛳�。白洋淀地处“九河下梢”,攻坚战就需要从全流域“一盘棋”的角度出发,进行综合治理。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缺乏清水补给、生态流量锐减,是白洋淀生态情况面临的重要威胁。实施生态补水、合理调控淀泊水文水资源是修复白洋淀生态最直接、有效的步伐。
据统计,2018年以来,河北省累计为白洋淀补水13.04亿立方米,年均入淀水量4.3亿立方米,使白洋淀水位稳定坚持在6.5米以上。近两年,白洋淀的最高水位达7.4米,是近20年少有的高水位状态。特别是位于白洋淀上游的保定市,科学调配水资源,对入淀河流实施生态补水。其中,府河、孝义河、瀑河、白沟河等河流基本实现终年有水入淀,使白洋淀生态获得较好恢复。
《河北雄安新区2021年白洋淀生态补水事情计划》提出,今年计划生态补水量约4亿立方米。雄安新区还建立和实行了生态补水运行机制,凭据白洋淀生态用水需求,科学调解补水时段和补水水源、水量,增加水动力和水体流动性。
系统治理,构建可连续的湿地生态系统
除生态补水外,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还体现,大清河流域及白洋淀污染防控全面推进,实施“控源—截污—治河”系统治理,连续推进,稳步恢复白洋淀“华北之肾”功效。
“从2018年开始实施的白洋淀唐河入淀口湿地生态�;は钅�,就是一个综合治理的典范案例。我们接纳基于自然的解决计划,以最小人工干预为原则,尊敬自然,降低破坏情况的可能性,充分结合园地现状条件、情况、气候等多种要素,力图以�;び胄薷次龇⒌�,减少对自然情况的滋扰。”必赢国际设计集团常务总裁闵颖说。
在湿地与周边乡村交界处,一条条绿堤成为生态缓冲带,拦截来自周边村镇的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项目团队凭据湿地的空间地貌,重塑生态系统,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廊道,优化唐河水入淀后的水流路径,增加水力停留时间。凭据湿地的功效区划和景观需求,项目团队对芦苇等植物种群进行选择与搭配,提高植物对水体中富营养物质的吸收等,抵达水质净化目标。
“我们希望能将唐河入淀口区域打造成近自然、低影响、可连续生长的湿地生态系统恢复示范区,成为区域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有机结合、高质量生长的样板。”闵颖说。
白洋淀水变清了、水面变大了,湿地生态系统和“华北之肾”功效正在逐步恢复。数据显示,2002年白洋淀湿地�;で⑹�,纪录有野生鸟类192种。近年来,通过加明白洋淀生态�;ちΧ�,野生鸟类不绝增加,种类纪录增加到230种。在2020年冬至2021年春的视察中,纪录到国家一级重点�;つ窭啻箴�48只。为�;ぐ籽蟮硭锒嘌�,河北科学设置白洋淀禁渔期,累计增殖放流水生生物苗种超1.5亿尾,白洋淀多年未见的鳑鲏鱼、黑鱼、嘎鱼等物种重新泛起。
“30多年不见踪迹的鲈鱼如今又重新泛起在白洋淀。”安新县小张庄村村干部张福庆从小生活在白洋淀边,他说,鲈鱼对水质要求很高,它的再次泛起也证明白洋淀水质变好了。
控源截污,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
河北省生态情况厅水生态情况随处长赵宪伟说,白洋淀治理还将聚焦原生乡村生活污染、淀区底泥累积污染、旅游航运次生污染等问题,实施一系列强有力步伐,并进行探索性实践。
原生乡村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也是白洋淀污染的重要来源。据保定市原环保局统计,淀内村的氮、磷输入量划分占流域氮、磷总输入量的1/4和1/3。
河北在快速推进雄安建设的同时,也增强了对雄安新区唯一水体——白洋淀的�;�,提出了“不让一滴污水流入白洋淀”的口号。并且凭据河北省“确保2021年淀区水质抵达Ⅳ类、力争部分抵达Ⅲ类”的要求,凭据通例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出水水质并不可抵达入淀要求。因此,已往白洋淀城中村的生活污水都是接纳“倒排”的形式,即把污水运输至外围城镇的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这样不但本钱高,并且容易泛起“跑冒滴漏”等问题。
如今在白洋淀城中村,村民家流出的生活污水通过管网进入深度脱氮设备中,处理后的水再进入小池塘等水体中,进行再度净化……这是中国科学院生态中心和北京中持碧泽情况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加入的白洋淀城中村污水深度脱氮示范项目。双方配合开发的珊氮技术作为深度处理单位,为氮、磷的深度去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污水经过二级生化处理,除了氮、磷指标外,其他指标都能抵达地表IV类水标准。再通过珊氮技术,对氮、磷做强化处理,基本将水中的总氮浓度稳定控制在每升1.5毫克以下。随后,通过下游的人工湿地和自然湿地的深度净化,最终实现污水的超净排放。”中国科学院生态情况研究中心孙移鹿博士说,作为目前排放标准最高的农村污水项目,经深度脱氮处理后的污水抵达了入淀排放要求,对白洋淀来说,也起到了生态补水的作用。
“白洋淀生态情况治理不但仅是治理白洋淀,而是治理整个流域。”雄安新区生态情况局局长高英华说,流域生态情况治理是系统治理,接下来“应当推进上下游、左右岸、淀内外等全流域的治理和�;ぁ�。